2-1 亚当·斯密对制针行业的研究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提到:“据亚当·斯密说,在他那个时候,10个男人分工合作每天能制针4800多枚。”亚当·斯密对制针中的劳动分工及其经济效果作过如下描述: 一个劳动者,如果对这种职业(针的制造由于分工而成为一种专门职业)没有受过相当训练,又不知怎样使用这种职业上的机械(使这样的机械有发明的可能,恐怕也是分工的结果),那么纵使竭力工作,也许一天也制造不出一枚针,要制造20枚,当然是绝对不可能的。 但按照现在的经营方法,不但这种作业已经全部成为专门职业,而且这种职业分成若干部门,其中大多数也成为专门职业。 一个人扣铁丝,一个人拉直,一个人切截,一个人削尖铁丝的一端,一个人磨另一端,以便装上圆头。做圆头需要有数种不同的操作,装回头,涂白色,乃至包装,都是专门的职业。这样,针的制造分为18种操作。有些工厂,这18种操作分别由18个人担任。当然,有时一个人也兼任两三种。我见过一个小工厂,只雇用10个工人,因此在这一工厂中,有几个工人同时担任两三种操作。像这样一个小工厂的工人,虽然很穷困,必需的机械设备也很简陋,但他们如果勤勉努力,一日也能制针12磅。有了分工,同等劳动就能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工作量。 资料来源:斯密 . 国富论 [M] . , , 译 . 北京 :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1. 问题:这个案例反映了亚当·斯密什么管理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