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荔枝不耐贮藏,正如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在21摄氏度的环境里,可贮藏一二星期。人们一直在设法延长贮藏期,以利于长途运输。早在1800多年前,即东汉和帝时,唐曾谏阻从南方向洛阳贡献生荔枝和龙眼。唐代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当时是“昼夜奔腾,有毒虫猛兽之害”(),“颠坑仆谷相枕籍”,“惊尘溅血流千载”(宋苏轼)。为了封建统治者个人口腹之好,竟如此劳民伤财!但也足见当时荔枝贮藏与运输的不易。 ...... 2荔枝于我国,是我国的特产。海南岛和有野生的荔枝林,可为我国的明证。据记载,曾高祖进贡荔枝,足见当时广东已有荔枝。它的栽培历史,就从那个时候算起,也已在2000年以上。唐代对四川荔枝多有记述。福建荔枝旧无记载,自从的《荔枝谱》(1059)成书以后,就最为人所重视。荔枝也产于广西和云南,却很少有人说起。 3荔枝是亚热带果树,性喜温暖,遇到,就会受害。所以成都、福州是它生长的北限。汉武帝曾筑扶荔宫,把荔枝移植到长安,没有栽活,迁怒于养护的人,竟然对他们施以极刑。,福建“以小株结实者,置瓦器中,航海至阙下(开封),移植宣和殿”(《三山志》)。写诗吹嘘说:“密移造化出,禁御新栽荔枝丹。”实际上只是当年成熟一次而已。明代文徵明有《新荔篇》诗,说常熟种活了几株,“仙人本是海山姿,从此萌蘖”。但究竟活了多少年,并无下文。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4我国幅员广阔,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产。适应风土,因地制宜,努力发展传统的生产,是切合实际的做法。苏轼有“下四时春,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一诗,久为人所传诵。但“日啖三百颗”,究竟能有几人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荔枝生产,应该能够改变过去那种只能供少数人享受的状况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