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小Z回归难,难再哪里? 小Z是一名在社区服刑的矫正对象。他17岁时出于“哥们义气”,参与了一起群殴并致一人死亡,被法院判处20年有期徒刑,在监狱服刑期间,小Z因为表现良好屡获减刑,在监狱服刑11年后被假释出狱。 在求职屡遭拒绝后,小Z隐瞒矫正对象的身份终于找到一份餐馆的工作。他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并努力工作,其表现获得餐馆老板的赏识。但是,由于餐馆工作时间与社区矫正工作者要求的汇报思想和参与社会去劳动的实践安排相冲突,社区矫正工作者始终认为小Z 的服刑态度有问题,并几次在公开场合批评小Z “恶习难改”、“公然对抗社区矫正制度”等。 在经过剧烈思想斗争后,为了表现“听话”和“服从矫正制度”,小Z无奈地辞掉餐馆的工作。餐馆老板了解了小的情况后,非但没有埋怨小Z隐瞒身份求职的行为,反而将餐馆工作的实践做了调整,以方便小Z能够参加社区矫正的一些活动。 负责社区矫正工作的督导员了解此情况后,动员小Z在社区矫正对象的小组活动时探路自己的心路历程。当小声泪俱下地谈了出狱后改过自新的决心,以及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挫折和矛盾时,在场的矫正对象和家政工作者都受到了心灵的震动。 该社区矫正工作者在该个案中的处理与专业伦理有哪些相互冲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