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1 前不久,一位网友发布的 “ 为让孩子上幼儿园,妈妈教孩子说谎 ” 的微博引发热议。该网 友在等待幼儿园报名到一对母子的对话,被当场雷倒。 M 妈妈:待会儿老师问你妈 妈在哪上班?孩子:工商局。 M 妈妈:爸爸在哪儿上班呢?孩子:公安局。 M 妈妈:你 给我记住了,否则报了名也没希望。 以下是部分网友的议论: 网友 A :非常理解这位妈妈,这样做无非是想让孩子能进个好一点的幼儿园,在这 个拼爹拼妈的年代,实属无奈之举。 网友 B :这位妈妈真是糊涂!这样冠冕堂皇的说谎,会对孩子的未来产生非常不好 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榜样,一言一行都很重要。 网友 C :上学要给老师送卡,看病要给医生送红包,打官司要给法官送礼 ...... 如果 你不照做,你的孩子可能就要受到排挤,你的病可能看不好,你的官司可能打不赢 ...... 在这样的世风面前,只有傻子才会坚持做人的底线,除非你不想办成事。 网友 D :我们教孩子不要闯红灯,但我们为了赶时间,经常闯红灯,因为大家都这 么做;我们教孩子谦让、诚实,但现实社会总让老实人吃亏 ...... 让孩子不受伤害地成长 是父母的责任,早点让孩子了解、适用这个社会未必是坏事,大道理有时不能解决现实 问题。 材料2 “ 一夜连,五更分两年 ” 。这两年除夕夜守岁的主题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看春晚, 一个是抢红包。去年用 “ 摇一摇 ” 的方式抢,今年又多了 “ 咻咻咻 ” 。据有关方面统计,截至 2016 年 2 月 8 日零时,共有 79.14 万名支付宝用户共同分享了总值 2.15 亿元人民币的现金 红包。平均下来,每人 271.6 元。对于口袋逐渐鼓起来的中国人来说,两三百元抵不上 一顿饭钱,但是为有数以亿计的用户抢红包?有网友调侃道: “ 自从有了红包以后, 抢红包已经完全摧毁了我的 ‘ 价值观 ’ 。以前地上掉一毛钱我连看都不看,现在抢到 1 元我 就觉得是一笔巨款,超过 5 元我就窒息了,超过 10 元眼眶就湿了 ......” 红包的风头俨然盖 过了压岁钱。传统的压岁钱多是长辈给晚辈,而红包,平辈、晚辈、长辈之间都可以 给,也不局限于春节期间。如此富有弹性,难怪会大受欢迎。 某大学的 N 教授是红包热中的 “ 老古板 ” ,从不参与微信抢红包。这主要源于 2015 年 中秋节期间的一次教训,一个熟悉的学生家长定向给他发了一个红包,点开一看竟有 1000 元之多,这严重触及了 N 教授的师德底线,后来费了很多周折才退了回去。从此, 他给自己定下了一个规矩:所有收到的红包一律不打开,自行退回;朋友圈中的红 看不抢。但他的学生深受网络影响, “ 抢红包 ” 已经成为他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为 了促进师生的良性互动,缩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和隔阂感, N 教授后来又对自己 的规矩进行了调整,红包可以发,但绝不收。上学期期末复习备考期间, N 教授给所在 课堂上的学生发放了 200 元的 “ 大红包 ” 让学生抢,学生们纷纷表示 “ 好 ” ,就受过他严 厉批评的两个学生也留言道: “ 谢谢教授财神!一定好好努力! ” “ 给定资料 1 ” 中的 M 妈妈与 “ 给定材料 2 ” 中的 N 教授在面对世俗习惯与社会潮流时采取了 不同的应对方法,请对此进行比较分析。( 15 分) 要求:分析透彻,观点正确。篇幅 250 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