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在华盛顿的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中间,是占地宽广的富兰克林 · 罗斯福纪念园。在林林总总的纪念雕塑间,最富有历史意味的,可能就是一列在门口列队的人群铜塑。 ...... 许多到访的游人都喜欢站在铜像人群中,和昔日的 “ 落魄白领 ” 合影一张。如果说在过去几十年里,这种行为更多是出于一种新奇,那么,现在则似乎重复历史悲剧的可能了。 —— 摘自《经济参考报》 2008 年 12 月 30 日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时期, 1933 年 5 月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并成立了以霍普金斯为首的 “ 联邦紧急救济署 ” 。到 1934 年底,有大约 200 万个家庭得到了救济。 1935 年紧急救济署结束时,共发放了 30 亿美元的救济金。在救济困难家庭的同时,还实行了以工代赈计划,成立了公共工程署 ( 先后拨款 40 多亿美元 ) 等机构,管理公共工程项目,以吸收更多的失业者参加劳动。 —— 摘自“百度百科罗斯福新政” 材料三: 从奥巴马竞选时提出的施政方针看,其改革内容涵盖广泛,可能是上世纪 30 年代罗斯福新政以来,至今最全面的经济改革。除了包括延长一些住房贷款者丧失住房抵押赎回权的期限、大幅投资公共建设、为商界提供税务优惠及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在内的总值 600 亿美元的挽救经济计划外,奥巴马还打算将税赋负担移转到高收入者,改变已实行 20 多年的管制松绑政策方向,扩大医疗保险范围,并且重新检视美国的自由贸易协议政策。 —— 摘自“新浪网”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的“历史悲剧”指的是什么?这一“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 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为了应付“历史悲剧”,并对“落魄白领”和普通家庭实施“救济”,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这些措施有何特点? (3) 据材料二、三,美国的罗斯福总统、竞选中的奥巴马在应付严峻局势时采取的措施有哪些共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