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蕴含了许多政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武帝元光元年“郡国举一人”,举后直接授官,充分适应了君子贤人任“轨德立化”的思想。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中央。顺帝元年考试笺奏,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 ——摘编自《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唐代科举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允许自由报考,当时的取士原则兼顾着士子的平日才学和科场表现,若仅就规则而言,尚不周严。为杜绝舞弊,自朝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誊录”,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实行、复考、详定三级评定制度。在宋代,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统治者鼓励敞开言路,士大夫们在处理各类国家事务之际亦敢于负责而直抒己见。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唐代朝廷经常派遣监察官员或特使巡行各地,在视察地方政治的同时,监督校核官员课绩。宋代地方监司既管监察,又掌考课。宋代中央监察部门以整肃吏治为己任,也时常过问官员的善恶、能否。考察地方官吏时并不专一倚重地方监司,而经常是通过监司、御史台各自系统独立检举、相互核查。 ——摘编自《课绩·资格·考察——文官考核制度侧谈》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察举制的选官原则,简述东汉察举制的发展表现。(6分) (2)据材料二,归纳时期科举制的发展趋势,分析科举制的进步性。(8分) (3)据材料三,概括时期官员考察制度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古代选官制度所蕴含的政治智慧。(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