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或许看到:我们厌恶的作品,其他人却因某种理由反而会喜欢;我们拜服的作品,其他观众却感到反胃;而且,非常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人们为何有他们自己的观点。如果我们只计算多少人喜欢和不喜欢一件艺术作品,我们会收获部分讯息,但却对不同的想法无从了解。 许多对艺术不了解的人,只用单一标准或用狭隘的一套标准来对待艺术品,却对他们所持有的标准缺乏仔细的考虑。人们对于艺术着一套根深蒂固的假设,不自觉地运用着这些假设,并在一些随意但非常肯定的评语中流露出来,例如:“如果我不懂这个作品,它就不是好作品;艺术的含义,仅仅是艺术家想要它有什么含义就有什么含义;如果不清楚,就去问艺术家好了;对于艺术,就算我没有知识储备,也一样可以欣赏;艺术必须具有传统美感;艺术应该让我感觉良好;丑陋的艺术绝不应被当艺术;艺术应该具象的写实,而不应该比印象派画家给我们描绘的形象抽离得更远;艺术应该显示人工技巧的高度娴熟,用童稚的手法制作的艺术不是好艺术;技艺是值得尊崇的,技艺水平的难度更值得尊崇;艺术应该政治;观赏艺术应该是一个让人振奋的体验。” 一些专业艺评家也采取单一标准,并把这种标准运用在所有艺术作品上。在 19 世纪末,列夫·托尔斯泰便坚定地信守这样一种标准:艺术应该改进我们的道德行为,用正确的道德观念团结社会大众。在 20 世纪,克莱门特·格林伯格便是一位信守单一标准——即形式主义——的突出代表人物,他坚持艺术在单纯视觉效果上的优雅,完全不理会其历史语境和作品意图表现的内容。在 21 世纪,对艺术批评家罗杰·而言,倘若针对一件艺术作品的讨论,受到女性主义、文化研究、后殖民研究以及任何其他基于“政治”而非“艺术”介入因素的影响,他都一概强烈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