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找出符合材料观点的选项。 有许多研究者都在谈“形散而神不散”,但是,对“形散神不散”的解释,尤其是对“形散”的解释却 一是。有的认为“形散”是指散文材料的“零散、分散”(《论散文的“散”》);有的认为“形散”是指 散文的题材广泛,这其中又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认为“形散”是指“一人、一事、一物、一景,无论大小 题材都可以入题”(《写作》主编),一种认为“形散”即“作者思路开阔,从一点生发开去,古今中外、 天南海北纵意而谈,在一篇散文里写许多事件,乍看显得很散”(《普通写作教程》路德庆主编);还有的认为 “形散”是指“散文风,不拘成法’(《形散神不散》见《写作文鉴》上);更有甚者,既把“形散” 认为是题材的广泛,又把“形散”认为是“结构灵活,表达自由”(《写作》主编),作为一种文体的特 点,对其概念可以做这样的理,又可以做那样的解说,概念的内涵这么不确定,还将其认定为散文文体的特点, 显然不恰当。 在对“形散神不散”的许多解释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说法是把“形散”定位于题材的广泛,即作者由一点生 发开去,通过想象、联想,古今中外、天南海北纵意而谈,在一篇散文里写许多事,这些事大多没有必然联系, 看上去显得很散,但由于作者用一根主线把它们连接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即臻于“形散神不散” 的境界。持这种观点的研究者往往拿的《社稷坛抒情》作为例证,认为《社樱坛抒情》以“五色土坛”作为 生发点,写作者在北京社樱坛漫步,让思想的羽翼在历史的飞翔。他由古代帝王在五色土坛上祭天,想到 诗人屈原深沉的长吟;想到地层的成因和历代人民的辛劳;想到古代“五行”哲学观念的产生,以及“五行”说 与五色、五音、五种元素的关联;又想到过去四分五裂的祖国与今朝的统一。联想丰富,天南海北、古代当代纵 意而谈,但由于这许多事件被作者的思想情感这根红线贯穿了起来,因而看上去不显散漫。确实,这是散文 的一大特色,但这仅仅是散文创作中的一种写法,是散文大家庭中一小部分作品具有的特点,而大多数作品的选 材都比较集中,不那么庞杂,我们不能以偏概全。 如的《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主要抓住 “ 送行 ” 的事件,通 过父亲为“我”安排座位、买桔子等细 节的描述,表现了父子间的真挚情感。全文篇幅不长,选材集中,结构严谨。又如的《听潮》,以“我”和 妻子去听潮为线索,通过对潮水的宁静与汹涌的不同境界的刻画,写出了听潮的感受,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 热爱,选材极为集中。另外,像大家熟知的的《落花生》、的《一个女佣》、阿累的《一面》、 的《蹲在洋车上》等都没有从天南海北、天上地下、古今中外来写,但却同样是脍炙人口的好散文。这就说明, 散文在选材上并不一定都要广泛,只要符合作者表达情感的需要,即使集中选材,写一人一事、一景一物也可以。 从这个意义上说,用一部分作品具有的特色来概括全部散文,以为散文在“神不散”的前提下就是要“形散”, 这显然是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摘自《 “ 形散神不散 ” 并非散文的特征》,载《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 年第 4 期) 根据上述文字,选出符合材料观点的选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