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西汉之际经西域传入内地,为了适应中国社会环境,逐渐与中国传统封建宗法文化融合,从而得到发展。南北朝以后的佛教文化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氏也被中土群众接受并奉为圣人,与中土、老子并称“三圣”,佛教与儒、道两教并称“三教”。因而佛教就是中国文化思想史的组成部分。 南北朝时,中国有了大量佛经,随着对佛经的不同理解和解释,形成了许多学派。到了隋唐时期,不少学派发展成为宗派,禅宗属诸多宗派之一。各宗派都有自己的特色。唐中期以后,宗派争鸣,禅宗以其独特的传教方式及其僧团组织方式得以发挥其特殊优势,成为势力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宗派,影响不但遍及全国,还远播海外。 宋代理学(我称之为儒教)兴起,佛道两教的宗教哲学部分已被儒教消化吸收,隋唐三教鼎立的形势不复存在。表面上佛教好像衰落了,事实上佛教的心性论及其宗教修养方法都被儒教移植过去,成为儒教的核心。儒教学者自称洙泗,并得的心传。我们不能说儒教不受影响,但是更应指出儒教是经过佛教,特别是禅宗洗礼的之学,不是汉唐以前的之学。儒教是接着隋唐佛教、道教的心性之学发展起来的,儒教与佛、道两教不是唱的对台戏,而是戏。宋以后的学术界常用禅学指佛学,称某人思想近禅,即指其人学术有佛教思想倾向。 禅宗在中国宗教界、思想界影响深远,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有两方面值得注意。 第一,理论上讲明心见性。禅宗的宗教哲学,抓住了当时时代思潮的中心问题。中华民族的认识史,从开始即开展本体论的探讨。此时佛教般若学的六家七宗与玄学本体论相呼应,由本体论进入心性论,是逻辑发展的必然趋势。佛教涅 槃 学继般若学而兴起 ,佛性问题引起中国学术界的重视。佛教界关心的热门话题,从般若学到涅 槃 学 ,恰恰与中国哲学史的逻辑发展同步进行,本体论向心性论转移。禅宗大发展时期各宗各派无不涉及心性问题,把心性论的研究提到新的高度,不但充实了禅宗的理论,也加深了中国哲学史思维的深度。 第二,经济上自给自足。秦汉开始,中国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政权,直接统治着千千万万小生产者——一家一户的个体农民,这些个体农民成了社会基层细胞。除禅宗外,佛教各宗派都靠收租过活,不断引起与政府争劳力、争租税的矛盾。只有禅宗保持中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他们的原则是自己劳动,自己消费,“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从而在经济上立于不败之地。(有删改) 下列对“戏”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 (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