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命大如天,多一个救人渠道,就多一份保险。民间行医在中国有几千年传统,这些年来却几乎难于上青天。公立医院一统天下,却医不好“看病难、看病贵”的痼疾。看病是大事,也是“小事”,小到随时随地随人都有需求。集中力量办大事不难,办“小事”则没那么容易。近年,来自政府的医疗服务投入确实在加大,但“陷阱”依然难避免,一则无力哺育众多嗷嗷待哺的公立医院,二则随时可能遭遇效率诘问。于是重提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发展医疗事业。其实,发展民营医疗机构的改革条件早已具备,高层亦不乏改革宣示,但在相当一部分人的心目中,只有政府结结实实地把医院办起来,才能让老百姓病有所医,才算尽到政府责任。在此种思维的影响下,“公立”“国有”等字眼似乎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凡是民营医院,就是要营利的;凡是要营利的,就是打算昧着良心赚钱的——这让一部分民间资本、跨国资本知难而退。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