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运用文学接受的高潮理论,对这一俗语做出较为合理阐释的是( )。
A.
少年读者由于情感经验的欠缺、思想观念的幼稚以及意志愿望的薄弱,读《水浒》不会与作品中的人物形成 一种心灵感应的状态,无法产生真正的共鸣;老年读者由于情感经验的丰富、思想观念的僵化以及意志愿望的执 拗,读《三国》时的理性判断胜过感性情感,达不到一种难以自拔的强烈共鸣
B.
少年读者未能意识到水浒的世界是一个虚幻的艺术世界,却将其作为对抗现实世界的榜样,不仅未能维持心 理平衡,反而破坏或加剧看心理平衡而不利于心灵净化;老年读者由于情感经验的丰富,虽然知道三国的世界是 一个喜欢的世界,却不能忘却世俗的困扰和人生的烦恼,不仅不能使情绪得到宣泄,而且也会扭曲人格
C.
文学接受的净化,实质上是共鸣的进一步发展,读者不为作品的情感打动,也难以实现人格升华,《水浒》 之于少年、《三国》之于老年也就难以发挥审美教育的作用
D.
少年读者难以理解《水浒传》所描绘的民不聊生、酷吏横行的社会状况,若缺少思索,受《水浒》不良习气 的影响,无法真正理解与体味水浒中的打打杀杀无法,也就不能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老年读者虽然结合自己丰 富而深厚的生活经验,能够理解与体味《三国》所描绘的争端与纠纷,但也难免会因现实的种种不如意而陷入悲 观消沉的境况,过于冷静与消极,使得艺术的悲剧世界与悲剧的现实相叠加,陷入虚无,甚至冷酷的阴暗世界而 不能自拔
E.
《水浒》的 “ 打打杀杀 ” 给少年读者带来的心理冲击留存于脑际不断回味的并 “ 非无功利 ” 的审美愉悦,而是模仿 的快感,这不是真正的审美效应;《三国》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也会让老年读者久久难以平静,加深了失意、 痛苦或烦恼,或变得更加消极颓废,误入歧途;或者老谋深算,残忍无情,扭曲人性,这也不是真正的审美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