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别林在早期影片中并没有摆脱那属于“国王身边的丑角”的形象。1917年《()》的问世,是卓别林创作上的突破和转折。所谓“安乐街”实际上是个贫民窟,影片以滑的方式将贫困、饥饿等等严峻的社会现实问题揭示出来,并对执法的警察和教化行善的牧师作了具有讽刺意味的描写。卓别林在这部影片中所表现出来的成熟和严肃、尖刻和讽刺,使他改变了自己的创作道路。他在以后的《移民》、《狗的生涯》、《田园诗》、《寻子遇仙记》以及后来的《()》、《()》、《()》、《()》等大批优秀影片中,深刻地表现了个人与未卜命运的冲突、与社会现实的冲突、与强权政治的冲突、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以及与工业化文化之间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