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咬文嚼字,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例如《史记》射虎一段: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这本是一段好文章,在《史记辨惑》里说它“凡多三石字”,当改为:“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或改为:“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见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原文“视之,”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改为“既知其为石”便失去这样的意味。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 ——选自《咬文嚼字》